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0 台北雙年展」 展覽介紹 策劃:Tirdad Zolghadr (提達.佐赫德) 林宏璋 主辦: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10 年 9 月 7 日-11 月 14 日 展場:臺北市立美術館大廳、一、二樓展覽室 1 目錄 一、2010 台北雙年展 二、參展藝術家 三、特別企劃:九月事件與藝術家影院 四、聯動計劃 五、衛星計劃(sputniks) 2 一、台北雙年展 2010 本屆雙年展主題再度缺席,意圖讓展演演繹其自身,反應此地此刻的藝術生產狀態。有別於 宣誓的方式與態度,真正主題從與藝術家、與在地互動對話之中開展出來。因為「為主題而 主題」僅僅呈現了藝術專斷的修辭方法,因為標題的存在絕對不是藝術展演的先決條件。 「2010 台北雙年展」運用雙年展機制進行實驗,企圖遠離美學、政治這些典型的雙年展主 題,轉到當代藝術自身的生產及其政治、經濟與都會效用。這是一個從台北雙年展本身文化 座標所開啟的藝術對話,意圖彰顯在一般當代雙年展中所缺乏聲音:雙年展的批判以及檢 驗。同時這也是雙年展工具性的有效性之思考實驗,擴展雙年展作為藝術可能的論述空間, 讓不可再現、不可看見、無法感知、在現實邊緣的藝術生產成為可以正視的文化焦點。 自我檢驗與機制批判 在當代展演之中,雙年展繁衍現象是從 90 年代以來重要藝術與文化的發展面向,同時也是 城市行銷及外交中重要文化方略。由於各地主辦單位的大量資源、人力及機制的投入,在雙 年展歷史進入了百年歷史的當下,不少藝術專業人士,開始認為雙年展是笨重、遲緩、龐大 的機制。如果從雙年展必須革新的觀點看來,複製雙年展成功的案例,只是展演本身缺乏創 新局面的藝術表態。另一方面,國際的(包含亞洲)雙年展在其展演操作上經常缺乏地方性。 這必須從雙年展的作品樣態與其在地的關聯說起,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以三種不同方式展開: 特定場域(site-specificity):專為特定地點量身訂做的作品 遷就場域 (site-dependency):為了展出場地調整允許變動以適應他處 流通場域(circulated site):脫離在地時、空屬性呈現其普遍美學的政治性 一般而言,好的城市雙年展,會盡量控制第三種的數量,以前兩者為主;因為雙年展作品回 應了在地脈絡。在這種因應方式中,都會空間意義及屬性、在地文化的生產狀態是整個雙年 展的註腳及其進駐意義之所在。當我們反思「台北雙年展」歷史及其發展軌跡之時,基於雙 年展上述的在地場域性以其作品的樣態,確有必要在「藝術家選擇」及「展覽設計」之外尋 找回應之道,也就是運用雙年展本身的「自我反觀(self-reflexive)」的展演策略,來凸顯 雙年展機制重新建構的必要性。強調當代藝術創作反觀特質的同時,意味著藝術必須跨越其 界限可能的反向思考,以及一種超越藝術自身而開始的當代藝術實踐態度。基於此,雙策展 人提爾達‧佐赫德(Tirdad Zolghadr)與林宏璋對於「2010 台北雙年展」的策劃將循以下展 演主軸開展,企圖重新建構雙年展的傳統形式。 3 動員藝術家 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在展演過程中會有更大更多的介入。除了展出新作之外,藝 術家將發揮他們多面向的才能,如教育、社會行動、田野調查、工作坊、甚至共同 策展。 再訪雙年展(Biennial Revisit): 台北雙年展將從以往歷屆的雙年展計畫發展檢視雙年展的歷史的機制。我們將邀請 過去部份的參展藝術家批判性的回應其作品,企圖引發台北雙年展的縱向及橫向的 歷史及在地關照。 多元的展演計畫 台北雙年展將包含多元、前瞻性的展演計畫,以限地製作、新作、過程性作品、及 論述空間的生產等等展開。 九月事件(September Events) 事件式的展演活動的規劃,讓 2010 台北雙年展以複合的時間感呈現。並且讓展覽的 效用能在開幕之後繼續延續,發展持續發酵的行動及展演計畫。 聯動計畫: 為了讓藝術生產及其基底能在城市中產生串聯效應,台北多處獨立藝術空間及組織 將與雙年展合作各種不同的計畫、展演、事件及行動。 衛星計畫(Sputniks1): 呼應實驗策展的概念,邀請批判的專業人士參與「人造衛星計畫」讓他們積極回應 雙年展本身的問題,並在展演間產生多樣的介入活動。 1 “Sputnik”是蘇聯於 1957 年 10 月 4 日發射之人類第一顆無人人造衛星的代號,因為 Sputnik 人造衛星所帶 來的科技震撼,原意為「旅伴」的這個詞也被擴充為「人造衛星」之意。 4 二、參展藝術家 本屆參展 21 位藝術家、2 個藝術團體: Lara Almarcegui 拉拉.阿爾瑪雀紀 (西班牙) Can Altay 強.奧戴 (土耳其) Chang Yun-Han 張允菡 (台灣) Burak Delier 布拉克.德里爾 (土耳其) Chris Evans 克里斯.伊文斯 (英國) Shahab Fotouhi 夏哈布.夫都烏希 (伊朗) Mario Garcia Torres 馬立歐.葛西亞.托勒思 (墨西哥) Christian Jankowski 克利斯坦.揚可夫斯基 (德國) Irwin (斯洛維尼亞) Jao Chia-en 饒加恩 (台灣) Silvia Kolbowski 席薇雅.克羅波斯基 (阿根廷) Pak Sheung-Chuen 白雙全 (香港) Olivia Plender 奧莉薇雅.普蘭德 (英國) Michael Portnoy Allan Sekula 麥可.波特諾伊 (美國) 艾倫.瑟庫拉 (美國) Larry Shao 邵樂人(台灣) Shi Jin-Hua 石晉華 (台灣) Hito Steyerl 希托.史戴爾 (德國) Superflex (丹麥) Claude Wampler Wang Ya-Hui Wong Wai-Yin Carey Young 克洛黛.溫普勒 (美國) 王雅慧 (台灣) 黃慧妍 (香港) 凱莉.楊 (英國/美國) 5 三、特別企劃 為營造有別於過往幾屆雙年展的展演時間感,藉由時間的推進,讓展演逐漸成型。如果雙年 展多數作品都是為了開幕而存在,那麼就讓其餘作品,在開幕後擁有另一種延續的生命,甚 至到展覽閉幕時,才讓這些作品完全的呈現在觀眾眼前。「2010 台北雙年展」將會是一個 連續藝術事件的集合:電影放映、工作坊、過程藝術、座談、演講、表演、行動裝置、另類 教育及導覽等等所串聯的「九月事件」連貫性組合。 ◆ Programs 特別企劃 ▼ September Event 九月事件 一. Performance 藝術事件:8 位 二. Actors Explain Biennials in Mandarin 演講劇場:10 場 三. Biennial Lectures 演講系列:4 場 四. Artist Talks 藝術家座談:5 場 五. Museum Workshops 工作坊:2 場 六. Art Space Events 聯動計劃 七. Sputnik 衛星計畫:1 場 一. Performance: Chris Evans, Shahab Fotouhi, Jao Chia-en, Michael Portnoy, *Shi Jin-Hua, Carey Young, Larry Shao, Wong Wai-Yin 克里斯.伊文斯(英國) 可.波特諾伊(美國) 夏哈布.夫都烏希(伊朗) 饒加恩(台灣) 麥 石晉華(台灣) 凱莉.楊(英國/美國) 邵樂人 (台灣) 黃慧妍(香港) 二. Actors Explain Biennials in Mandarin:10 場 1. 批判的機制(Critique as Institution):由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提供講稿 「美術館即工廠?」(Is a Museum a Factory?)。 2. 為什麼要付藝術家薪水?(Why Artists Should Get Paid):由工資團體 (wageforwork)提供講稿。 6 3. 安德莉亞.費瑟(Andrea Fraser)提供講稿「從體制批判到批判體制」(From the Critique of Institutions to a Institution of Institution of Critique)。 4. 展覽的再現(Repeating and Revisiting):由莎拉.德摩思(Sarah Demeuse) 提供講稿「別再來了:展覽與重複」(Not Again Take Two)。 5. 蘇海.馬立克(Suhail Malik)提供講稿「這是你的處境」(You are Here)。 6. 展覽做為一種媒介(Exhibition as Medium):由克萊兒.畢修波(Claire Bishop) 提供講稿。 7. 甚麼時候策展變得這麼可怕?(When Did Curating Go So Terribly Wrong): 由碧翠絲.梵.俾斯麥(Beatrice von Bismarck)提供講稿「不確定的策展:藝術 家策展的策略」。 8. 這和教育推廣有甚麼關係?(What Does This Have to do with Education): 由迪特‧勒沙傑(Dieter Lesage)提供講稿「一個藝術家做為研究者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researcher)。 9. 藝術家影片的場域(The Place of Artist Cinema):由瑪依芙‧康諾利(Maeve Connolly)提供講稿「在空間、場域與螢幕之間」(Between Space, Site and Screen)。 10. 安德烈.菲利普博士(Andrea Philips)提供講稿(Prpos-objects)。 三. Biennial Lectures:4 場 馬可.丹尼爾 (Marko Daniel) 迪特.勒沙傑 (Dieter Lesage) 徐文瑞 (Vasif Kortun/Manray Hsu) 瓦希夫.寇東/ 蘇海.馬立克 (Suhail Malik) 安德烈.菲 利普博士 (Dr. Andrea Phillips) 四. Artist Talks:5 場 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 強.奧戴(Can Altay) 席薇雅.克羅波斯基 (Silvia Kolbowski) 艾倫.瑟庫拉(Allan Sekula) 陳界仁(Chen Chie-Ren) 五. Museum Workshops:3 場 1. 湯姆.艾克勒斯(Tom Eccles): “How to Survive Without a Gallery” 2. 德克.荷索格(Dirk Herzog): “The Nice Thing About Video” 3. 蘇海.馬立克(Suhail Malik): “On the Privilege of Free Time” 7 六. Art Space Events: SLY Art VT art salon Yao Jui-chung The Cube 非常廟藝文空間 新樂園藝術空間 姚瑞中工作室 鄭慧華工作室 七. Sputnik 衛星計畫:1 場 ▼Artist Cinema 藝術家影院 Jakup Ferri San Keller Philis Liu Daniel Schmid Wu Yu-Hsin Yu Cheng-Ta Chen Szu Han Chen Wan-Jen Miklos Erhardt Shahab Fotouhi Matthew Grover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Dirk Herzog Huang Shih-Chieh Christian Jankowski Keith Maclsaac Simon Martin Angel Nevarez & Valerie Tevere Hila Peleg Peng Hung-Chih Corinna Schnitt Michael Snow Hito Steyerl Su Yu-Hsien/Chiang Chung-Lun/Robbie Huang Su Hui-Yu/Wang Jia-Ming/ Huang Yi-Ju Wu Hsuan-Hsuan Wu Haohao Hsu Chia Wei Xu Jian-Yu Jun Yang Zhuang Kai-Yu 雅古波.法利 山.凱勒 萬仁 米克羅.艾爾哈特 劉靜穎 丹尼爾.施密特 夏哈布.夫都烏希 吳語心 馬修.葛洛佛 希格希安 德克.荷索格 黃世傑 克里斯坦.揚可夫斯基 蒙.馬汀 安潔.涅瓦瑞茲 & 瓦拉利.德費禾 尼特 麥克.史諾 希朵.史戴爾 怡儒 吳宣萱 吳昊昊 余政達 陳思含 陳 娜塔莎.莎德.哈格 凱思.麥可伊薩克 希拉.皮勒格 蘇育賢/江忠倫/黃彥穎 彭弘智 西 柯琳娜.施 蘇匯宇/王嘉明/黃 許家維 徐建宇 楊俊 莊凱宇 8 四、聯動計劃:在地藝術生產 一般雙年展會在美術館空間在都會空間尋找場地,往往忽略在地文化生產既有的文化機制, 逕行新展場的開發。透過一個仔細、批判、誠摯的策展策略,與一些台北在地的藝術場所進 行合作, 這是「聯動計畫」的主要概念。即便這個合作場所的專業氛圍或藝術氣息並不吻 合雙年展的調性,但如果想要更為廣泛的動員整個城市,打造更為長遠的文化行銷,可以從 不同層面參與投入既有的當代藝術生產;合作模式包括:活動、教育工坊及展演。當代藝術 與在地生產對於城市行銷必然有著正面意義,這正是城市動員的一環。在北美館之外找到一 個可以產生特定氛圍的場所,與美術館空間並置,利用其差異性及距離,企圖營造台北都會 的另一番面貌,並維持一種空間密度、能見度與目地性的屬性。這些空間包括: Bamboo Curtain 竹圍工作室 SLY 新樂園 Open-Contemporary Art Center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VT Artsalon 非常廟 Yao Jui Chung 姚瑞中 The cube 鄭慧華 南海藝廊/臥龍/29 五、衛星計劃:雙年展作為檢驗機制 讓「2010 台北雙年展」成為一個檢驗自身的策展行動, 一方面必須讓這次雙年展自 身成為被觀察及評論的對象;一方面必須檢驗過去台北雙年展的作用、美學及政治 樣態。在這次的台北雙年展期間,在策展結構之中設置展演的監督機制──「衛星 計畫(Sputnik)」──邀請台灣當代藝術專業人士吳金桃、黃建宏、陳泰松 3 人, 從展演初期介入,盡可能參與體制運作,並在展演開始前,回應並批評,事後並以 演說、聲明、文字出版或作品的形式公開發表。 9 2010 台北雙年展 教師日活動簡章 有些人認為雙年展的重要性在於藝術的可能性,營造出不明確的暫時情境,讓藝術意義重新生產。以這 樣的概念作為前提,2010 台北雙年展企圖重新架構傳統雙年展形式,以多元的展演計畫,現地製作、新作、 過程性作品及論述空間生產等不同方式展開展演現實。在展演過程中,參展藝術家們除了展出新作外,他 們也將投入教育、社會行動、田野調查、工作坊等工作,甚至共同策展。並邀請過去參展藝術家批判回應 其作品,企圖呈現台北雙年展縱向及橫向的歷史及在地關照。 遠離美學、政治這些典型的雙年展主題,「當代藝術自身的生產狀態」就是原本雙年展所應該處理及因 應的問題。2010 台北雙年展將不會有任何制式的展覽標題,真正的主題從與藝術家、與在地互動對話中自 然開展出來。就讓展演演繹其自身,反應此地此刻的在地藝術生產狀態! 2010 台北雙年展展期為 99 年 9 月 7 日起至 11 月 14 日。為讓教師搶先認識本屆雙年展的實驗策展概念, 本館特別於展覽開幕前辦理第一梯次教師日活動,呼應展演活動持續發酵,展覽期間並陸續辦理第二、三 梯次教師日活動,針對本屆雙年展關切議題及作品提供您深入探討、分析及論述的機會。三個梯次活動內 容前後互相銜接、環環相扣。教師們除了參加教師日活動之外,也歡迎加入展演活動,透過集體參與,作 品發揮社會功能。 2010 台北雙年展 教師日活動熱烈邀約中!! 活動日期: 2010 年 8 月 28 日、9 月 18 日、10 月 23 日分三個梯次進行 活動對象:公私立高中職、大學院校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等相關科系教師 活動梯次、時間及內容: 活動日期 第一梯次 8/28(六 下)14:00-16:00 第二梯次 9/18(六 活動主題 活動地點 雙年展議題探討--「藝術的生 本館地下樓圖書室 產」、「雙年展可以動態呈現 嗎?」 、 「雙年展在地生根的可 能性」 現場作品導覽活動 本館一、二樓展區 主講人 張芳薇女士/本館雙年展辦 公室主任 同上 下)14:00-16:00 第三梯次 10/23(六 藝術,跟什麼發生關係? 本館地下樓圖書室 陳泰松先生/藝評家 下)14:00-16:00 報名日期:即日起開始受理報名,每場次以 60 人為限,額滿為止。 權 益:活動當日無遲到早退者分別核予研習時數。 報名方式:請填妥下列報名表後 Email 至 shu-yishi@tfam.gov.tw ,主旨請註明「報名教師日」 洽詢電話:(02)2595-7656 分機 222 施小姐。 學校名稱 職 臺 臺北 北市 市立 立美 美術 術館 館教 教師 師日 日活 活動 動報 報名 名表 表 稱 姓 名 聯絡電話及 Emaill
© Copyright 2025 Paperzz